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像個人

我在冬天意外蓋著涼被睡著了
現在有點失溫的感覺
(現在按手機的指頭在抖
身體包得像上玉山)

一直抖著,想到2002年
有一次住在台南,房間屋內氣溫35吧
那屋子的特色是雙排面對面屋
每棟屋都可以停小轎車,是永康常見屋型。

(曾在車庫這面,看到對面的家庭小孩爭奪戰
最後轎車開走,留下媽媽一個人站著哭著)

當時電風扇已經吹出焚風
因為租屋處沒有冷氣,完全睡不著
異想天開,去711買冰塊當冰枕
結果冰塊融化變成水
水流到身體後背,好涼,我也就睡著了
幾個小時後醒來,變成失溫重感冒

我記得那天的課是3D課最後一堂

(我只記得以前的3D課的老師有邱立偉
好會教學,我學會牙膏電風扇3D建模)

我永遠記得,硬撐著去學校,頭很爆痛
身體的感覺太痛苦了
以為自己會死掉,不知道該怎麼
現在想,應該去急診啊不然能怎麼辦
難道還要什麼比命重要
為什麼還去學校

只是突然想到
當時我這就是窮工的思維
因為窮工只能想到加班,而不是加效率
明明健康才是最高值,治病很花錢
綜合提升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也或許讀設計就是這樣的教育
畢竟是開發中國家時期的工作模式
反正苦幹實幹,每年都有6%8%
沒有資本的人在上升時代的最好做法
就是不睡覺

只是想到昨天有人和我說
他每天讀書
每天只睡四小時,並引以為傲
要求他人也如此
我回想得到是,我們當時讀設計
讀到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睡覺
最後大家身上多多少少帶著傷病畢業了
後遺症又跟著身體多久
然後面對因為設計人口飽和的問題
就算你非常強悍的厲害
大家一半以上都轉行了

帶著這個苦工的思維,我嘗試過一次
寫四小時睡兩小時,這樣過一個禮拜
(是的,就是海蛙結訓那一週的時間配置方法)
我永遠記得,坐著碰觸電腦鍵盤時
手指在發抖,按鍵盤宛如被電擊

體驗過一次就足夠了,後來都改成
如何以效率配置,讓身體休息
平均產出才是最好的
因為我是個「人」
(這也是寫劇本時的大問題
明明任何寫作者都是「人」,
為什麼寫出來的角色不像「人」)

身體不舒服時總會想很多
啊,還有想到,我不曾「凹」過人
拍片的人最討厭被「凹」了
所以也主動不「凹」人
這是一種計算出真實成本的最基本想法
當我聽到凹學生可以當業績一樣
拿出來談,並且洋洋自得

除了寫到小說內當成台詞
不然聽到這些,浪費時間太虧了

Spectacle 人生就是 使巴提摳

1895 出來 1915
Spectacle

動態影像會開始說故事,開始分鏡

Narrative

1915年到1992

1992年就是大片  Spectacle
1992年之後CGI
1992 neo-Spectacle

喬治米勒→瘋狂賣斯

painterly 後來都是畫家了,都像是畫
哪裡用綠幕,
painterly  cinema 

人文藝術和科技合起來會不得了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2017 1215 邱啟明 敘事結構美學

核心事件,衛星事件

3c -conflict crisis climax
3s -suspense sustain solution

crisis 危機
climax 高潮
sustain 支持

忘我,移情
每一個事件都不能說清楚,模糊性

持續性,衝突也要持續,

無法持續,就會產生排斥感
和心理學的探索有關

玉嬌龍跳下來,
連意會都意會
motive 重複出現的主題,但是稍作變形
笑點的持續性出現,喜悲劇張力

「持續性的張力」

每一個環節,都在持續性張力


※劇中人都不知道危機
※好人很快就建立起來,


產生美學的對象,主題內容,鏡頭語言,觀眾
創作美學與欣賞美學
不論是文章或是創作過程當中

劇情的懸疑
影像的懸疑
觀眾的懸疑

大部分的論文ˇ都是分析劇本裡面的表現
很少分析鏡頭語言,與觀眾感受

可以做質量化分析的結合
通常是心理學的專家

※敘述結構的問題的專家,絕對有幫助於創作

場景 setting
敘事者 narrator
角色 character
時間關係 temporal relations
事件
觀眾
因素
主題

temporal 時間,
  • 1. 時間的
  • 2. 暫存的,短暫的,非永恆的
    the temporal character of the human bonds 人際關係的短暫性質
  • 3. 世間的;世俗的;現世的
    The Church has no temporal power in the modern state. 教會在現代國家中不掌握政權。
  • 4. 【語】表示時間的,時態的
    temporal clause 時間子句


核心事件

動盪 disturbance   擾亂;打擾;騷擾,混亂;引起騷動的事物
障礙 obstacle        障礙(物);妨礙[C][(+to)]
複雜 complication
對抗 confrontation  對質;比較;對抗
危機 crisis
解決 solution

附屬場景的功能    

解釋背景                    exposition
提出問題                    question
導入新角色                introduction of new character
行動與過度場景        Action
顯示計畫                    plan Revealed
確認人物因果關係    relationship confirmation
澄清                            clarification      (液體的)澄清,淨化;澄清法;(意義等的)澄清、說明
持續衝突                    conflict contines
減輕                            relief    緩和,減輕;解除];輕鬆,寬心,慰藉[U][S1]
主旨                            theme
預示                            foreshadowing   預示;成為……的前兆
氣氛                            ambiance      (地、人、物特有的)氣氛;周圍環境;格調


影片時間與敘事時間

摘要法                       summary
省略法                       slip off        滑落;溜走; 離開一會兒脫下; 摘下
現場描述                   scene  
延展                           stretch 伸直;伸出;伸長[(+out)];拉直;拉緊;拉長;撐大
暫停                           pause


ritual 儀式   ceremony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2017 1214 AR VR 3D teather 漢平

EP

印刷的印,Beijing 2008
塑膠的三D印刷
RepRaP
蒸氣革命 機械
電器革命 自動
資訊革命 數位
3D掃描 列印
ARVR
INTEL 視覺辨識的技術
SENSE 軟體 3D辨識  20公分到3公尺
ILM  光影魔幻
(和女友出去玩,可以帶三D掃瞄器)
Thingivers
全彩的輸出
3D列印的環節
圖文系四樓有一台三D列印機

(印牙齒)

powder bed 粉床噴墨的成形方式
需要經過除粉和固化的過程
支撐材

用枕頭裡面的棉花來保護3D列印

一:依果3D照相機
二:法人印研中心
三:鼎基空勤   (用空拍機來拍)
四:以橙三D列印攝像館


現實虛擬連續系統

augmented 拓增

問題:
AR如果做成教材
雲端資料庫如何準確穩固
要維持多久的資料庫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被選擇邏輯


不在乎名次的狀態下,被討論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創造討論條件才是最重點
要記得,罵比捧好。捧在評選上的意義不深,捧讓時間去證明。
好的評論就是要創造延伸性。(被討論也是延伸性)

A:又要選又要罵,又要罵又要選。(會創造討論又有名次)
B:全票通過 ,但沒什麼討論
C:有討論,沒名次。    (大部分參加者的心裡面都是被選上而不是被深刻討論)
D:佳作(低名次)選上卻沒討論。
D:沒討論也沒名次。

被選擇的時候,其實真正好的東西是要刺激討論
刺激討論多半在「道德觀」「價值觀」(道德觀也是價值觀吧)
哲學美學的拉扯

當然去做了這樣的選擇的時候,就要有落榜的準備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2017 1208 數位美學 邱

Bibliography 目錄學

video art ,用不可思議的影像,在講很真的東西
相反,用很假的影像,講真的東西
反過來,用真的影像,講假的東西
(身體不舒服就看video art 。?

(?老師真特別)

(?什麼,老師不舒服,一個禮拜看了一百多支Video art )

______________

袁廣鳴。
很多東西會漸漸不見
常常具備一個東西,普遍性意義
拍一個東西漸漸不見
幾乎就會去感嘆生命

_______________

幾乎都談藝術的主題
談生命本身,生命的價值何在
所謂的藝術的主題
具備人類的共通經驗

文化的經驗是有侷限性的
錄像藝術關心普遍性
技術面

___

在藝術家的眼中

__

假的非常假
真得非常真

甚至可以說明你的一切
甚至你不用說話了
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說了

__

參與者的變化
互動藝術

藝術要有主動性

好像被喚醒一樣

主動性→力道要夠。
形式上的力道→
前衛的東西很容易達到力道
談到非常真
非常內心深處

這樣就是藝術了

___

儀式的
ceremony

__

Video art

「我還可以做什麼。」
內容是一樣的
我要感動人

__

範疇之內,範疇之外
都是在探討生命
但是談生命這件事情
是探索不了了
遺憾的,世界太紛亂了


(?一個人生是不是永遠不會完成
就算活到一百歲還是有做不完的事情。)

※生命力最旺盛,獲得就要停滯下來

看待新生生命就要好好保護
開竅的人,看事情,原來是這樣更加愛護新生生命

有主動性的,美學方法上的之一
力道主動性,










2017 1207 《台灣經貿發展歷程與政策措施──回顧與展望》

工業局的副局長翟大陸演講筆記。

※名字有兩個,一個是父姓,尾巴是母姓,很奇特。
六十歲的人當到行業主管的人,都可以簡單稿說兩三小時,因為真得太多東西可以講了。

※政策,政府方面社會現象,不應該往這方向走,若不走向符合全民利益,所以往另外一方向走。
(政府認為正確的方向。)有政策就要有行動方案。

※政府機關,十二月要結案要驗收,還要開明年新案,所以非常忙碌。

※戒急用忍也是政策,政府方向就是政策,充滿各種政策。

※政府的政策不見得都是對的。(需要一段時間檢討)

※台灣的資源非常有限,海島型經濟的特色。

※一個國家擁有天然資源的多寡和天然災害。天然資源很多,天然災害很多。
天然資源很少,天然災害又很多,就是台灣。
剛好卡住不上不下,不是東南亞也不是東北亞,資源反而是位置。

※日本一台機器過來,我們的香蕉就沒了。(價值交換)

※光復後,貿易保護,比方鳳梨,洋菇,蘆筍,做成罐頭銷出去。馬口鐵工業建立起來。
培養輕工業,節約外匯,取代進口。

※出口擴張時期:鼓勵出口。加工出口區不做內銷,原物料不交稅,直接外銷。
獎勵投資條例→二十年就落日了。
促產條例→二十年之後又落日了。
產業創新條例→現在。

※從日本進口的蘋果,早期關稅保護嚴格,

※投資、外貿、消費,要三個一起強,這是基本經濟學的要求,沒有三個一起強就不行。

※兩次石油危機,全世界蕭條,十大建設,

※鋼鐵,石化、水泥,全世界的強國都有工業作基礎,

※美國301貿易條款。

※工研院是台灣極重要物。

※科學工業園區。

※民營化,商機是不等人的,效率不等人。

※趙耀東:消除三呆,呆員,呆料,呆帳。人力物力財力。

※高科技工業時期。

※投資抵減租稅優惠措施。
(?影視有嗎,難怪會有人認為影視如果要產業,要進入經濟部。)

※產業升級一定要靠研發,列入到投資抵減裡面。
(?劇本算不算研發,劇本人才培訓是不是投資抵減。)
(?升級轉型)

※2000年代,知識經濟

※TPKM,台澎金馬→WTO名。143中國144台灣加入隔兩個禮拜。

※製造業服務化。傳統產業特色化,極度特色。

※以全球為市場,以全球為工廠。避免雞蛋放同一個籃子。
(?要有這個思考不容易,因為好賺一直賺。)

※小汽車從原本35%,到現在底是17.5%。

※關稅配額,配額關稅。

※跨太平洋夥伴協益,TPP,美國不談怎麼辦?

※南韓和歐盟簽FTA非常可怕。高度重疊的南韓產業,但比台灣更有競爭力。

※貿易創造效果;貿易移轉效果。自由貿易區其實創造了另外一種關稅壁壘
終端的使用者,其實能買的世界的東西其實變少了。對消費者來說未必有利。

※五個中南美四個FTA只有千分之一點七。

※要改變最外框的形式(兩岸關係),是非常困難的事,基本上不可能也不要想。
如何求生,問題拋給各位。

※2016年,中國順差669億,扣掉則是出超。

※出口中國40%,入口20%。

※服務業不能有外勞。如果有看到的話全都是非法外勞。


※服務業必須走向國際。

※青年外流問題:難以避免,需要檢討深思。
中國的「磁吸效應。」是針對周圍全部周圍的人,不是只有台灣,是針對世界。
形式比人強時怎麼辦,只能靠政策。

台灣能量就是這樣的時候,其實口號怎麼變、喊,其實內容極有可能是一樣的。

※跨區投資的東西防備中國也無用,你只能靠自己升級、轉型。

※工業局未來有機會會成為「產業」局,工業的範圍比較小。



※私問: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事業,文化能能否接受殘酷的市場競爭。
台灣製造業OK,以輔導為主。其他服務業,以管理為主。
目標不同,最後產生的效果可預期,產業不要出事情就阿彌陀佛。

______

心得:

全部的指標看來,難以避免台灣趨勢下降,那大破大立的計畫是什麼。
只要把未來人才都帶走台灣未來就垮。

2017 1207 小鳳課數位內容筆記

處理過去的學問,叫做歷史
十九世紀才出現的這一段學問
但歷史不等於過去

但我們還是透過歷史去理解過去

1835年照片發明
1895年動態影像發明
__

※具商業模式的長版廣告,「微電影」
※網劇
__

各種網路就是一個資料庫的形式
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的形式

__

接下來都是多媒體的呈現

__

實體的博物館還有動向的問題
虛擬的博物館就不需要了

__

symbolic form

narrative shell (故事梗概)
__

大歷史和小歷史。
__

任何的互文是不是就是一種資料庫?

__

資料庫,演算法,資料庫,演算法→

__

資料檢索,有些東西一再的背應用
最後,INDEX 索引比內容本身還多

(?檢索成為一種商業化)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真正的務實精神-從戰爭而論





這是一張有名的照片,
(實際作者出處何來我也無法知悉)
總之,研究戰爭是對我來說一件詭異的事,

戰爭的務實,是我所有接觸過的知識之中
在目標上最務實,精神上最嚴謹
並且隨時應變以因應戰場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讀論文:關於數位敘事的幾種理論與思考


論文29頁
這篇論文老師給的沒看到作者,網路上也找不到作者。
(但是找得到這篇PDF)
是一篇介紹型的論文,將許多網路特性都交代一次。
新媒體的特性,作者為了書寫沒有人補的那一塊(找沒有資料吧)
作者還自己去打電動來表達樹狀敘事的問題與可能性。
以下不是筆記而是英文術語,現在看有點考古但有意思

因為整篇要表達的幾乎就是這些英文術語專有名詞
然後到處都是Lev manovich (奇妙的莫斯科出生的美國人)

purely aesthetic
practical/altruistic
practical/egocentric
pc game
console game
portable game
arcade game
match game
numerical representation (數值化再現)
modularity
automation
variability/liquidity
transcoding
algorithmic (演算式)

fractal structure of new medi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
nodel points
plot points
indigo prophecy

不在服務敘事→額外的樂趣。(推論:因為螢幕時間可以自己控制,是多出來的時間)

personality model
Non-player-Characters
meta (meta mata 後設眼睛,Eng和西拉雅)
formalism
post-structurism
dissemination
intertexual
intertexuality

Gerard Genette
transtextuality 跨文本
paratextuality 近文本 paratext
metatextuality 後設
architextuality 主文本
hypertextuality 超文本

algorithm
database cinema
database narrative
machinima (機造電影,原文翻譯遊戲電影、引擎電影)

interface
HCI human-computer-Interface
spatial montage  (special spatial 特別空間?)
simultaneously 共時
domination-free discourse (不受主宰的商談)
agent (推動者)
interactivity
interaction
authorship (作者權)

interactive story world
rhizome
auteur's cinema
camera-pen camera stylo
visual journalism
an ordinary daily happening
streaming
compression
real-time narrative
Dv-Realism
spectacle (奇觀)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回到校園三個月 草稿

※這篇文是在測試手機版看來如何,以及練習操作這個頁面
目前測試的感覺是,不知道為什麼字會一直變成最小,理由是什麼還未知曉

※目前這次練習,格式亂掉,網頁和手機板極度不同,從記事本回貼回來

看狀況如何。

※從記事本回推之後,字級中會讓手機無法成排閱讀,會跳排,必須要用小。

※開書寫時必須關掉小紅傘,因為叫出符號表會暫當。

重開一個網誌,在這FB時代有其意義,FB的資料非常難以搜尋
我是單純為了搜尋而在此寫,此外也不希望給太多人看
或是需要給看的時候,再給連結即可,或是當做自己整理思考用過程的草稿

用一個沒人看的部落格當做這個中介的過程

回到學校差不多要三個月了,台灣的學期是四個月
四個月對我來說我覺得很長,以我自己安排自己學習的量
一百天差不多就是三個月,時間到這裡時,其實我覺得就累了。
或許這就是馬拉松練習的質量或是安排法吧,這也不是現在才產生的
而是這七八年來的習慣。還有就是以前學習時也不如現在認真用功
所以這樣一百天的質量差很多,如果更認真用功的話
或許六十天也未嘗不可,就可以到達這樣的質

回到學校的體驗很特別,和自己過去當學生時完全不同了

學校是非常理論思考的地方,雖然之前讀碩時是MFA
是必然要實作課,但其實關於實作的部份
也不會有太多的「實作思考」,當然這有實際上操作的難處
總不會上機考之類的,也考量到碩士生應該要有製作的基本水準
所以,進到思考領域後,大多就是哲學問題
但這樣想也是會有盲點,打個比方,科技變換的這麼快
光是攝影機操作或是剪接操作,沒多久就有落差了
而這個落差會反過來影響美學,美學就是哲學
若說,完全和技術無關也是不可能的
加上一部份的老師是完全學院派出身,或是離開業界都超過十年了
以我自己生病後的狀態,只要離開兩年就有巨大落差了
何況是十年,不過學校老師接觸到的另外一個面向的事
那會讓你思考許多結構性的事情
加上老師也有本身到六十歲的人生豐富的經驗
都像是可以學習一部份的角色

我過去是農業出身,有科學背景對我來說是好也是不好 那會讓很多做法
變得很謹慎,很準確,但有時候和「純藝術」的思考是違背的
簡單說,你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哪些老師有「創作方法」
哪些老師採用「純粹靈感」在進行創作,或是並沒有創作
而是用這樣「純靈感」的方式去評判各種創作
這會讓人產生一種有趣的落差,就是實務和學院的巨大落差

或許按照過去多年的數字,我們知曉面對的困難非常大
那或許就要投入更多資源在前制製作,台灣的很多狀況都是目標和行為在違背
這很有趣。
比方我們如果要票房,我們的操作方法就要改變
那操作方法沒有改變,事實上就不會有改變
那沒有改變,就沒有發言的意義

打個比方,我想跑馬拉松,但我不想練習
或是我的練習是去打籃球,這在旁人眼中看來
不是很像在開玩笑嗎

那誰能改變,誰的改變的邏輯是對的
有時候這也不是有沒有共識的問題
而是資源結構的問題,在面對歷史轉折點時
下對決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多時候,是無法下決定,或是就算知道了
也沒人敢下決定

比方影視的目前的實務需求,是各方向的技術面的「代入」,「情緒波動」
「結構準確」、「移情」等等
但學校教育也不是沒有這塊,而是中心美學還是「作者導演」
我不知道這樣子的美學模式是從何而來
或是為什麼不能更改或是不願更改
或是沒有人有這個技術力去更改
我只能感覺到,這樣學生會少學到很多東西
未來要學習控盤的時候就會掛一漏萬

因為實務需求上,以上所說的代入什麼的
需要很多人分工,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一項極高的藝術
都是非常精巧的設計
比方,如果沒有擁有編劇能力或原創能力,但有導演能力的人
也還是可以拍片,但是他要有從文本中找到好故事的能力
但完全作者論時,所有人都在成就導演
而不是和導演協作,這樣的精神過四年
成就了導演,但導演的控盤能力就不可能好
這個能力就不會在學校四年內學習到

如果我們今天的目標是與觀眾互動
那作者論之外就要拉出另外一種路線
不是把它砍掉,而是拉出另外一條培養的路線
提醒自己切莫落入了劇情片不好看
結果結論都是蔡明亮或侯孝賢這些拍藝術片的人的錯
這是錯誤類比,明明是其他人該做商業片的人做不好
沒有掌握好技術
他們已經做到了他們該做的 「最好」
作到該領域最好的人,還要被進行這種指導方向指責時
這實在是莫須有

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了,之後整理起資訊
也給自己之後參考,提醒自己不要做錯誤類比

目前畢業的製作,目前的說法是要和「產業」有關
儘管系所名稱內有「產業」兩字,但是課程和產業其實沒有太大關連
目前為止,我問了七八位老師,說法大概都有各自的想法
有些是思考線的兩端,那中間點是什麼,我也還在找尋
畢竟是第一屆,而且是歷史上的台灣在實務創作畢業的第一屆
不可能不需找尋,還好我回來的目的並非為了學位
學位是一切想做的事情都順利之後的,順便拿到的一個證明。
我是覺得不需勉強自己去規格化某些狀態
而是藉由這個機會去找尋可能性

關於產業兩字的我的想法是
相對於老師而言(開公司的老師除外),實際上,回來讀書的學生
其實都和產業會有直接相關,那麼這些人的所為
接下來就是產業的一部分了啊,或是本來就是產業的一部分
比方我的編劇什麼都和產業有直接相關
只要開案就是總體的一定百分比金額(只是總額很低就是)
所以關於這樣的想法在我腦中成形時
我反而放棄了過去設想的題目
然後完全卡住,因為這完全是另外一件事。

對於一個博,博是要有突破性的
彷彿敲下某些僵固的磚塊
(碩士就適合研究這些掉下的磚塊)

當然這樣想也許陳義過高,但我覺得有理
否則不需要存在「博」
那這個博班要敲下的僵固的磚塊是什麼
如果這個博要實際影響「產業」
我反而愣住了,我覺得政策才是真正影響產業的事情
一個博班的結果如果可以影響「產業」
而且是一個逐年被磁吸,不斷下滑的「產業」
那必須是跨時代的發明,或是比方諾貝爾獎等級的基礎研究
如果那會在一個博班內找到,這在世界之中
都不常見,是不是緣木求魚

在幾次的與老師的談話中
我有個奇妙的感覺,如果要生出預期的那種成績
綜合所有人的能力可能也辦不到
或是有可能會超過這個學程的時限
比方説我若想要拍一部片,還必須將所有的時程都調整到剛剛好
若時程沒有剛好,那可能實務作品出來時
學業時程已經被退學了,時程拖延這在實作上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點都不足為奇,所以這學程的結果還必須是「能做到的」
而不是畫大餅卻做不到的
如果又做得太小,是不是又和「產業」無關
那麼這個的「產業」的目標又要劃定在什麼範圍
比方以我的實務經驗,劇本是一個很高等的創作
是一個用現在的話語就是IP,精巧設計的劇本
幾乎可以直接影響往後的製作成功率
那麼,劇本可以不可以當作畢業製作
我非常好奇這件事情,但是目前問起來
有的老師起疑著思索說這要討論;有的老師直接認為不可以
一定要拍片產出才是產業
這不免又讓我思考著,過去數年台灣的走法
其實一不小心的作法,就做成了反產業(把觀眾趕走)
那這樣,是不是能正面影響「產業」的事情
都是「產業」的可研究並且實作的題材
如果是這樣,這題目等於無限
面對一個幾乎等於無限的思考狀態
在還沒畫定範圍之前,我覺得可能性太大
所以一直在刪去法

再來一件事,是我思考上的盲點
比方說,關於研究,和實作
研究的部份,比方我原本想要研究編劇產業內的結構與人們
如何投入這個工作,痛苦與折磨,好處與缺點
這作為一個調查型的論文,我完全可以理解
碩博論文網上都是,國內外也容易找到基本的質量化論文
那這研究完之後的「影像實務」產出是什麼
我詢問了老師之後,老師說不行因為沒有「產出實務作品」

於是我陷入很深的迷惘之中,因為好的研究不一定能是好的作品
那怎樣的「實務研究」可以成為作品
國外的學術說法是practice base research
研究自己要做的這個作品,實務本位導向
但我目前遇到老師問起時,是想要研究必須也要有成績
然後將這個研究做成作品
於是我腦袋打結的原因是

如果要如此
舉例我們來研究石墨烯的基本研究,找到石墨烯的結構
研究完之後再產出一個石墨烯的商品
(我不知道老師實際的思考是什麼,我只能用我知曉的科學系統舉例)

這在我心中是兩件完全不同的方向的走法
需要的能力也是完全不相同的
當我認知到老師們如此說起類似的比喻時
我腦袋都愣住了,顯然若非老師們搞不清楚
我也搞不清楚,或是我們都搞不清楚
(就算國外有這樣的學程,但在台灣還是第一次,必要條件完全不同,不可通用。)
不過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搞不清楚是必然
然後我現在過了幾個月之後
也沒有想要馬上搞清楚要做什麼了
就慢慢來,反正持續有產出即可。

有老師說畢業製作是慢慢發展出來的
我現在覺得十分有道理(反而之前自己入學考試的思考很不周全)
再一位老師是說,畢業製作很適宜
當作過去數年有關於你的所有累積
也就是說,畢業製作的這件事情
等於過去的你的總和,也是別人甚是你的這個ICONIC

我知道自己有許多製作和創作
如此在未來就足夠條件,只要找到方向切入應該足以
那如果找不到,其實也沒關係,學位的歷程是一個輔助
不是我的最高目標

更有趣的是,如果按照這些標準
如果回推到自己認識的老師身上
有能符合資格而畢業的老師有多少

這樣一想,我突然緊張起來
並不是檢討老師,我想我也沒資格在我的階段這樣說
而是檢討起自己,能不能用這樣的思考再檢討自己
能不能做到許多自己所想的,或是認為這個方向不對的事情時
我都希望自己能準確的做到自己所想
最直接的舉例就是,比方文學幾乎愈來愈小眾
這和時代有強烈的關係 ,時代在傾斜時
裡面所有在進行的人都會愈來愈無力
這樣無力的時代,會有人想以責怪的方式來究責
(這實在是常情啊,責怪是最快的情緒表達)

有些人走過一定位置時,會怪後面的人不夠力
在我觀察中,我認為那顯然是搞錯了趨勢
趨勢如此時,責怪他人是毫無意義的
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試圖做出一些有力扭轉趨勢的事情
除此之外都只是情緒發言

我大量採用了完全視覺化,情節化的書寫法
是自我要求自己不要採取過去的作法
但你採用了這個做法,與前人不同
就要可能要面對不能被理解或是被指責的結果

當然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自我思考與自我批判
我在這裡,批評我所在的地方也是自我檢討
但我深深覺得,要進步就是要如此
自我深切的檢討,而且自我深切的檢討時
總是比外界來的檢討有更實務更實際的前進
(比方上對下的要求檢討,我相信很多人都填過這種表
然後忍不住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