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回到校園三個月 草稿

※這篇文是在測試手機版看來如何,以及練習操作這個頁面
目前測試的感覺是,不知道為什麼字會一直變成最小,理由是什麼還未知曉

※目前這次練習,格式亂掉,網頁和手機板極度不同,從記事本回貼回來

看狀況如何。

※從記事本回推之後,字級中會讓手機無法成排閱讀,會跳排,必須要用小。

※開書寫時必須關掉小紅傘,因為叫出符號表會暫當。

重開一個網誌,在這FB時代有其意義,FB的資料非常難以搜尋
我是單純為了搜尋而在此寫,此外也不希望給太多人看
或是需要給看的時候,再給連結即可,或是當做自己整理思考用過程的草稿

用一個沒人看的部落格當做這個中介的過程

回到學校差不多要三個月了,台灣的學期是四個月
四個月對我來說我覺得很長,以我自己安排自己學習的量
一百天差不多就是三個月,時間到這裡時,其實我覺得就累了。
或許這就是馬拉松練習的質量或是安排法吧,這也不是現在才產生的
而是這七八年來的習慣。還有就是以前學習時也不如現在認真用功
所以這樣一百天的質量差很多,如果更認真用功的話
或許六十天也未嘗不可,就可以到達這樣的質

回到學校的體驗很特別,和自己過去當學生時完全不同了

學校是非常理論思考的地方,雖然之前讀碩時是MFA
是必然要實作課,但其實關於實作的部份
也不會有太多的「實作思考」,當然這有實際上操作的難處
總不會上機考之類的,也考量到碩士生應該要有製作的基本水準
所以,進到思考領域後,大多就是哲學問題
但這樣想也是會有盲點,打個比方,科技變換的這麼快
光是攝影機操作或是剪接操作,沒多久就有落差了
而這個落差會反過來影響美學,美學就是哲學
若說,完全和技術無關也是不可能的
加上一部份的老師是完全學院派出身,或是離開業界都超過十年了
以我自己生病後的狀態,只要離開兩年就有巨大落差了
何況是十年,不過學校老師接觸到的另外一個面向的事
那會讓你思考許多結構性的事情
加上老師也有本身到六十歲的人生豐富的經驗
都像是可以學習一部份的角色

我過去是農業出身,有科學背景對我來說是好也是不好 那會讓很多做法
變得很謹慎,很準確,但有時候和「純藝術」的思考是違背的
簡單說,你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哪些老師有「創作方法」
哪些老師採用「純粹靈感」在進行創作,或是並沒有創作
而是用這樣「純靈感」的方式去評判各種創作
這會讓人產生一種有趣的落差,就是實務和學院的巨大落差

或許按照過去多年的數字,我們知曉面對的困難非常大
那或許就要投入更多資源在前制製作,台灣的很多狀況都是目標和行為在違背
這很有趣。
比方我們如果要票房,我們的操作方法就要改變
那操作方法沒有改變,事實上就不會有改變
那沒有改變,就沒有發言的意義

打個比方,我想跑馬拉松,但我不想練習
或是我的練習是去打籃球,這在旁人眼中看來
不是很像在開玩笑嗎

那誰能改變,誰的改變的邏輯是對的
有時候這也不是有沒有共識的問題
而是資源結構的問題,在面對歷史轉折點時
下對決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多時候,是無法下決定,或是就算知道了
也沒人敢下決定

比方影視的目前的實務需求,是各方向的技術面的「代入」,「情緒波動」
「結構準確」、「移情」等等
但學校教育也不是沒有這塊,而是中心美學還是「作者導演」
我不知道這樣子的美學模式是從何而來
或是為什麼不能更改或是不願更改
或是沒有人有這個技術力去更改
我只能感覺到,這樣學生會少學到很多東西
未來要學習控盤的時候就會掛一漏萬

因為實務需求上,以上所說的代入什麼的
需要很多人分工,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一項極高的藝術
都是非常精巧的設計
比方,如果沒有擁有編劇能力或原創能力,但有導演能力的人
也還是可以拍片,但是他要有從文本中找到好故事的能力
但完全作者論時,所有人都在成就導演
而不是和導演協作,這樣的精神過四年
成就了導演,但導演的控盤能力就不可能好
這個能力就不會在學校四年內學習到

如果我們今天的目標是與觀眾互動
那作者論之外就要拉出另外一種路線
不是把它砍掉,而是拉出另外一條培養的路線
提醒自己切莫落入了劇情片不好看
結果結論都是蔡明亮或侯孝賢這些拍藝術片的人的錯
這是錯誤類比,明明是其他人該做商業片的人做不好
沒有掌握好技術
他們已經做到了他們該做的 「最好」
作到該領域最好的人,還要被進行這種指導方向指責時
這實在是莫須有

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了,之後整理起資訊
也給自己之後參考,提醒自己不要做錯誤類比

目前畢業的製作,目前的說法是要和「產業」有關
儘管系所名稱內有「產業」兩字,但是課程和產業其實沒有太大關連
目前為止,我問了七八位老師,說法大概都有各自的想法
有些是思考線的兩端,那中間點是什麼,我也還在找尋
畢竟是第一屆,而且是歷史上的台灣在實務創作畢業的第一屆
不可能不需找尋,還好我回來的目的並非為了學位
學位是一切想做的事情都順利之後的,順便拿到的一個證明。
我是覺得不需勉強自己去規格化某些狀態
而是藉由這個機會去找尋可能性

關於產業兩字的我的想法是
相對於老師而言(開公司的老師除外),實際上,回來讀書的學生
其實都和產業會有直接相關,那麼這些人的所為
接下來就是產業的一部分了啊,或是本來就是產業的一部分
比方我的編劇什麼都和產業有直接相關
只要開案就是總體的一定百分比金額(只是總額很低就是)
所以關於這樣的想法在我腦中成形時
我反而放棄了過去設想的題目
然後完全卡住,因為這完全是另外一件事。

對於一個博,博是要有突破性的
彷彿敲下某些僵固的磚塊
(碩士就適合研究這些掉下的磚塊)

當然這樣想也許陳義過高,但我覺得有理
否則不需要存在「博」
那這個博班要敲下的僵固的磚塊是什麼
如果這個博要實際影響「產業」
我反而愣住了,我覺得政策才是真正影響產業的事情
一個博班的結果如果可以影響「產業」
而且是一個逐年被磁吸,不斷下滑的「產業」
那必須是跨時代的發明,或是比方諾貝爾獎等級的基礎研究
如果那會在一個博班內找到,這在世界之中
都不常見,是不是緣木求魚

在幾次的與老師的談話中
我有個奇妙的感覺,如果要生出預期的那種成績
綜合所有人的能力可能也辦不到
或是有可能會超過這個學程的時限
比方説我若想要拍一部片,還必須將所有的時程都調整到剛剛好
若時程沒有剛好,那可能實務作品出來時
學業時程已經被退學了,時程拖延這在實作上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點都不足為奇,所以這學程的結果還必須是「能做到的」
而不是畫大餅卻做不到的
如果又做得太小,是不是又和「產業」無關
那麼這個的「產業」的目標又要劃定在什麼範圍
比方以我的實務經驗,劇本是一個很高等的創作
是一個用現在的話語就是IP,精巧設計的劇本
幾乎可以直接影響往後的製作成功率
那麼,劇本可以不可以當作畢業製作
我非常好奇這件事情,但是目前問起來
有的老師起疑著思索說這要討論;有的老師直接認為不可以
一定要拍片產出才是產業
這不免又讓我思考著,過去數年台灣的走法
其實一不小心的作法,就做成了反產業(把觀眾趕走)
那這樣,是不是能正面影響「產業」的事情
都是「產業」的可研究並且實作的題材
如果是這樣,這題目等於無限
面對一個幾乎等於無限的思考狀態
在還沒畫定範圍之前,我覺得可能性太大
所以一直在刪去法

再來一件事,是我思考上的盲點
比方說,關於研究,和實作
研究的部份,比方我原本想要研究編劇產業內的結構與人們
如何投入這個工作,痛苦與折磨,好處與缺點
這作為一個調查型的論文,我完全可以理解
碩博論文網上都是,國內外也容易找到基本的質量化論文
那這研究完之後的「影像實務」產出是什麼
我詢問了老師之後,老師說不行因為沒有「產出實務作品」

於是我陷入很深的迷惘之中,因為好的研究不一定能是好的作品
那怎樣的「實務研究」可以成為作品
國外的學術說法是practice base research
研究自己要做的這個作品,實務本位導向
但我目前遇到老師問起時,是想要研究必須也要有成績
然後將這個研究做成作品
於是我腦袋打結的原因是

如果要如此
舉例我們來研究石墨烯的基本研究,找到石墨烯的結構
研究完之後再產出一個石墨烯的商品
(我不知道老師實際的思考是什麼,我只能用我知曉的科學系統舉例)

這在我心中是兩件完全不同的方向的走法
需要的能力也是完全不相同的
當我認知到老師們如此說起類似的比喻時
我腦袋都愣住了,顯然若非老師們搞不清楚
我也搞不清楚,或是我們都搞不清楚
(就算國外有這樣的學程,但在台灣還是第一次,必要條件完全不同,不可通用。)
不過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搞不清楚是必然
然後我現在過了幾個月之後
也沒有想要馬上搞清楚要做什麼了
就慢慢來,反正持續有產出即可。

有老師說畢業製作是慢慢發展出來的
我現在覺得十分有道理(反而之前自己入學考試的思考很不周全)
再一位老師是說,畢業製作很適宜
當作過去數年有關於你的所有累積
也就是說,畢業製作的這件事情
等於過去的你的總和,也是別人甚是你的這個ICONIC

我知道自己有許多製作和創作
如此在未來就足夠條件,只要找到方向切入應該足以
那如果找不到,其實也沒關係,學位的歷程是一個輔助
不是我的最高目標

更有趣的是,如果按照這些標準
如果回推到自己認識的老師身上
有能符合資格而畢業的老師有多少

這樣一想,我突然緊張起來
並不是檢討老師,我想我也沒資格在我的階段這樣說
而是檢討起自己,能不能用這樣的思考再檢討自己
能不能做到許多自己所想的,或是認為這個方向不對的事情時
我都希望自己能準確的做到自己所想
最直接的舉例就是,比方文學幾乎愈來愈小眾
這和時代有強烈的關係 ,時代在傾斜時
裡面所有在進行的人都會愈來愈無力
這樣無力的時代,會有人想以責怪的方式來究責
(這實在是常情啊,責怪是最快的情緒表達)

有些人走過一定位置時,會怪後面的人不夠力
在我觀察中,我認為那顯然是搞錯了趨勢
趨勢如此時,責怪他人是毫無意義的
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試圖做出一些有力扭轉趨勢的事情
除此之外都只是情緒發言

我大量採用了完全視覺化,情節化的書寫法
是自我要求自己不要採取過去的作法
但你採用了這個做法,與前人不同
就要可能要面對不能被理解或是被指責的結果

當然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自我思考與自我批判
我在這裡,批評我所在的地方也是自我檢討
但我深深覺得,要進步就是要如此
自我深切的檢討,而且自我深切的檢討時
總是比外界來的檢討有更實務更實際的前進
(比方上對下的要求檢討,我相信很多人都填過這種表
然後忍不住笑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